当前位置:首页> 新闻动态

土壤板结形成的原因和危害

时间:2024-12-24 16:12:04

土壤板结是一种常见的土壤问题,以下是对其的详细解析:


一、定义与形成原因

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,结构不良,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结构破坏、土料分散,而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使土面变硬的现象。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

土壤质地黏重,耕作层浅:黏土中的黏粒含量较多,加之耕作层平均不到20厘米,土壤中毛细管孔隙较少,通气、透水、增温性较差。

有机物料投入少:不施有机肥或秸秆还田不足,导致土壤中有机物质补充不足,有机质含量偏低,理化性状变差,影响微生物的活性,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。

塑料废弃物污染:地膜和塑料袋等没有清理完,在土壤中无法完全被分解,形成有害的块状物。

长期单一地偏施化肥:农家肥严重不足,重氮轻磷钾肥,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,腐殖质不能得到及时补充,引起土壤板结和龟裂。

农耕措施不当:镇压、翻耕等农耕措施可能破坏上层土壤结构,导致土壤团粒结构被破坏。

有害物质积累:部分地方地下水和工业废水中有毒物质含量高,长期利用灌溉会导致有毒物质积累过量,引起表层土壤板结。

暴雨造成水土流失:暴雨后表土层细小的土壤颗粒被带走,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,而黏粒、小微粒在积水处或流速缓处沉淀干涸后易形成板结。

二、危害

土壤板结对土壤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,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

降低土壤通透性:土壤板结会使土壤变得紧实,降低土壤的通透性,导致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流通不畅。这不仅会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和生长,还会使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,进一步影响土壤的肥力和生态系统的平衡。

影响植物生长发育:土壤板结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供应不足,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。植物根系难以穿透坚硬的土壤,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下降,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。

破坏土壤结构:土壤板结会使土壤颗粒之间的空隙变小,土壤结构变得紧密,导致土壤质量下降。长期的土壤板结会使土壤逐渐失去肥力,影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。

三、改良措施

针对土壤板结问题,可以采取以下改良措施:


增施有机肥:提倡秸秆还田,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,改善土壤结构。有机肥不仅能提供养分,还能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性。

科学施肥:合理施用化肥,避免过量使用。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进行施肥,减少化肥对土壤的负面影响。

深松整地:打破犁底层,改善耕层构造,协调土壤中水、肥、气、热四个重要因素之间的关系。深松整地可以打破土壤板结,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和蓄水保墒性能。

使用土壤改良剂:使用土壤改良调理剂,如硅、钙、铁等二价阳离子与土壤中的有机无机胶体能快速形成土壤团粒结构,解决土壤板结问题。

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:根据土壤化验结果,采用有机与无机肥结合的方式施肥,提高土壤肥力,避免土壤板结。

保持适当的土壤水分含量:在干旱地区或干旱季节,要合理灌溉,保持土壤适当的湿润度,避免土壤过于干燥而导致板结。

综上所述,土壤板结是一个复杂的问题,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来解决。通过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、施肥方式和保持适当的土壤水分含量等措施,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板结问题,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业生产效益。